隨著時代的發展,南方越來越多的城市都開始提倡供暖,大眾們對于冬季采暖的需求呼聲也越來越高。
一
南方需不需要供暖?
南方城市,尤其是夏熱冬冷區域需不需要供暖?!以下數據告訴你!
有研究顯示:人體最為舒適的體感溫度為18℃~23℃,體感溫度在13℃~18℃之間就會有涼的感覺,13℃以下就會覺得冷,8℃以下覺得非常冷。
而基于網易數讀(根據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數據整理更新的中國氣象歷史數據)計算了室內體感溫度為基礎的各類指標后,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里,未集中供暖城市的室內寒冷程度進行的排名情況來看,這些城市每年室內體感小于13℃的天數,少則120天左右,多達146天。
再看北方常見的供暖期時間——一般為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約計120天左右。所以,憑什么同樣是120天+,北方有暖氣,南方有需求的城市卻沒有暖氣呢?
當然,以上內容僅部分城市以作參考,適用范圍有限。而網易數讀同樣對西南、華東、華中、華南的溫度數據做了統計,最終結果顯示,除華南地區冬春室內體感溫度低于13℃的天數較少外,西南、華中、華東都有較強的供暖需求。
二
為什么南方不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的區域劃分由來已久,其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當時新中國在借鑒蘇聯模式的背景下,綜合經濟成本等因素,制定了集中供暖的區域劃分。
而根據當時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室外溫度低于5℃才能定義為“冬天”,同時規定只有全年平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不少于90天的地區才能實施集中供熱,許多南方地區難以滿足如此“嚴苛”的標準,因而未曾實現集中供暖。
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該標準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來,譬如該標準只考慮了溫度,卻沒有考慮到影響人體真實體感溫度的其他因素,如濕度、風速等。而不少南方城市覺得寒冬難耐的罪魁禍首就是濕度太高(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降低1℃)。
與此同時,近年來南方不少地區也經常打破5℃參考值,如前段時間南下的西伯利亞冷空氣,最低氣溫0℃線直接南壓至華南北部一帶,連一向氣候適宜的廣州,其市區氣溫都已最低降至4℃左右。
但即便如此,要在南方實現集中供暖也面臨幾大問題:
地勢地形限制。南方地區地形復雜,除四川盆地外,多以低山、丘陵為主,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若套用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工程量相對浩大,單論需要建立取暖管道、供暖的泵房等,對很多城市來說都是一筆很大的投入。
住房設計不利于采暖。由于氣候不同,南北方建筑房屋結構差異很大,北方建筑墻壁厚實,注重防寒保暖,而南方墻壁相對較薄,注重通風設計,這就意味著南方如果要集中供暖,除了需要鋪設管道,還要把現有房屋全部加厚,甚至推倒重建,否則十分浪費能源。
濕度大影響供熱效果。南方地區濕度大,水蒸氣進入室內后難以在短期內排出,導致氣溫降低水蒸氣易凝結成冰,降低室內供熱效果。此外,南方室內外溫差小,不同地區的居民屋舍間供暖需求差異大,若統一集中供暖,部分房間可能過熱,這也是北方供暖宜集中,南方宜分散的主要技術原因。
此外還有區域經濟水平、居民區集中度、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等因素限制,這也勢必導致“一城一策”的供暖模式更適合南方的市場環境。
三
分戶供暖有什么好處?
南方濕冷天氣的確有采暖需求,但又不能照搬北方集中供暖模式,因此分戶供暖漸成南方采暖的主流模式。那么是否有一種更適合的采暖方式,能為南方地區的群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事實上,伴隨著雙碳政策的不斷推進與落實以及南方冬季取暖需求,具有健康環保且低碳節能的地暖模塊成為更受推崇的地暖末端供熱方案。模塊化設計和施工,讓采暖系統更加簡單高效,可減少30%左右的技術節能,節能的經濟性明顯。相比集中供暖和傳統地暖等采暖方式,它在采暖過程中不會產生有害氣體、零排放,對環境非常友好。
目前,優友地暖模塊采暖末端正憑借更節能、更舒適、更健康等優勢,走入萬千家庭,革新的采暖方式,受到行業和市場認可。
四
總結
綜上,我國南北地區冬季取暖的環境、需求等均存在不小的差異,不能貿然套用傳統的集中供暖方式,靈活性更高的分戶采暖方式正成為解決南方采暖需求的主流方式,且發展勁頭愈來愈猛。深耕采暖基材行業的優友將繼續秉持“只為健康生活”的企業理念,繼續專注采暖末端領域的技術和應用研發,讓更多家庭在冬天能享受到地暖帶來的別樣溫暖。
END